说起10月31日在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举行的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第26次缔约方大会(即COP26)的“热词”,一定少不了“碳中和”。
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0年9月22日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发言时向全世界宣告,中国将努力争取在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。
什么是“碳中和”?实现“碳中和”有什么意义?
接下来请跟随我一起,一探究竟。
大家可还记得?上中学的时候我们学过的“干洁大气”中,二氧化碳的占比是多少?对了,仅仅约占0.038%;而干洁大气的主要成分是哪些呢?氧气约占21%,氮气约占78%,这两者加起来的占比就已达到99%。
占比这么小的二氧化碳对我们的地球生命系统有什么作用呢?别看它“小”,它的作用可“大”着呢。由于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球表面释放的长波辐射热量,并把这个热量暂时保存起来,就像给地球穿上一件保暖的羽绒服,使得地球上的季节温差和昼夜温差不至于太大。也正因此,才有了适宜我们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地球环境。
那么,地球的“羽绒服”是不是穿得越“多”越好呢?
我们知道,地球的年龄已将近46亿年,在过去2300万年间,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一直保持着一个相对稳定的浓度,大概在百万分之230~350之间;但是,在工业革命之后,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,短短的一百多年的时间,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,2020年,世界气象组织(WMO)的《温室气体公报》数据显示,二氧化碳的浓度已经达到百万分之413.2,是工业化前水平的149%。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虽然看不见摸不着,但是它对我们人类的影响却是无处不在的,除了使得地球温度不断上升、越来越热,全球气候变暖还会进一步引发更大的自然灾害:比如多雨地区雨水更多、干旱地区更加干旱、海水酸度上升并由此导致海洋生物死亡等等。
可见,地球这件二氧化碳“羽绒服”可不是穿得越多越好的。
可是,人类的生产生活、各种活动又始终避免不了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,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尽快地实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再增加呢?
要实现二氧化碳浓度的零增加,就要求我们排放多少二氧化碳,就需要采取措施吸收相应的二氧化碳,也就是“碳中和”。那么,吸收二氧化碳最常见的措施是什么呢?——没错,就是植树造林了。通常来说,每一万平方米面积的森林,每天可以吸收大约1000公斤的二氧化碳,相当于吸收135辆百公里油耗为7升的汽车每天跑40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。可见,植树造林是我们实现“碳中和”的有效措施之一。
可能在过去,很多人并不太了解“碳排放”,更不了解什么是“碳中和”。目前,全球每年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超过300亿吨之多,实现“碳中和”既紧迫,又面临艰巨挑战。要实现这一目标,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。
为了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,接下来,就让我们一起努力,早日实现“碳中和”吧!